近日,記者從南平市農業農村局獲悉,省農業農村廳於日前發出通知,推介第一批14種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模式,南平市共有四種模式入選,分別為南平市“五節一循環”生態農業模式、武夷山市“不用農藥化肥”生態茶園建設模式、浦城縣冬種紫雲英綠肥翻壓還田模式和再生稻秸稈加細粉碎還田模式。
近年來,南平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上印發的《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生態農業的實施意見》精神,積極開展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科學規劃佈局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大力推廣生態種養模式,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着力管控農業投入品,加快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組織實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及嚴格管控,探索創新農業綠色發展機制,湧現出了一批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的典型案例,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據介紹,“五節一循環”生態模式以構築“閩江源生態經濟區”為目標,以建設南方山區生態農業全產業鏈、丘陵紅壤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為發展定位,大力推行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能和發展高效生態循環農業;“不用農藥化肥”生態茶園建設模式通過在茶園中套種特選高效綠肥作物,結合溝施茶樹專用有機肥等茶園土壤環境優化技術,有效提升茶園土壤健康、優化茶園生態環境,改善茶葉品質、減少茶樹病蟲害發生,形成武夷巖茶綠色生態循環生產模式;冬種紫雲英綠肥翻壓還田模式主要通過冬閒田種植綠肥紫雲英,紫雲英翻壓後種植水稻,提高肥料利用率,減輕過量施肥帶來的土壤板結、酸化、面源污染等問題,實現耕地質量提升、化肥減量和水稻增產、品質提升,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再生稻秸稈加細粉碎還田模式通過再生稻頭季、再生稻二季收割時,結合機收進行秸稈加細粉碎,粉碎的秸稈做為肥料化利用,既解決了區域內水稻秸稈焚燒、亂扔亂棄問題,又替代了一部分化肥,促進化肥減量。(盧國華 吳成駿)